ログイン
言語:

WEKO3

  • トップ
  • ランキング
To
lat lon distance
To

Field does not validate



インデックスリンク

インデックスツリー

メールアドレスを入力してください。

WEKO

One fine body…

WEKO

One fine body…

アイテム

  1. 132 東洋文化研究所
  2. 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
  3. 75
  1. 0 資料タイプ別
  2. 30 紀要・部局刊行物
  3. 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
  4. 75

王坦之の思想 : 東晋中期の荘子批判

https://doi.org/10.15083/00027301
https://doi.org/10.15083/00027301
2eda6d48-495f-4d1b-99ab-eb3414bd9219
名前 / ファイル ライセンス アクション
ioc07502.pdf ioc07502.pdf (4.3 MB)
ioc07502a.pdf ioc07502a.pdf (128.0 kB)
Item type 紀要論文 / Departmental Bulletin Paper(1)
公開日 2006-07-26
タイトル
タイトル 王坦之の思想 : 東晋中期の荘子批判
言語
言語 jpn
キーワード
主題Scheme Other
主題 王坦之
資源タイプ
資源 http://purl.org/coar/resource_type/c_6501
タイプ departmental bulletin paper
ID登録
ID登録 10.15083/00027301
ID登録タイプ JaLC
その他のタイトル
その他のタイトル The ideology of Wang Tanzhi --Criticism of Zhuangzi in the mid - Eastern Jin perio
著者 蜂屋, 邦夫

× 蜂屋, 邦夫

WEKO 60034

蜂屋, 邦夫

Search repository
著者別名
識別子Scheme WEKO
識別子 60035
姓名 Hachiya, Kunio
抄録
内容記述タイプ Abstract
内容記述 "王坦之的思想―東晉中期對莊子的批評―"這篇論文是在探討東晉中期王坦之的思想,我們把重點放在他對莊子的批評上。王坦之在當時是書香子弟,詩禮傳家。他的父祖輩,太原的王氏三代―王堪、王承和王述,都是不務清談的,保存了敦實的儒門風緒。而王坦之本人在基本上,可以説也是如此。他尊尚禮敎,居身廟堂,値邦國危急之秋,至少也能勉爲其難地,表現得像是繫心君王的一位「忠臣」。不過,也許是受了環境之賜,比起乃父乃祖,他的渉獵加多,懂得處世之方,在那貴族圈子裏,是更能周旋中度的。同時,他也不避清談,兼具了這方面的氣質,這又是一個特色。王坦之的著作,大部分都已散失,目前能看到的,例如《公謙諭》,是在闡明公謙之義,認爲「公」是天地自然的秩序,而「謙」則是來自人心的欠缺不足。他的這種議論,是針對殷康子而發的。殷康子的見解,未聞其詳,大概是對公謙之謙的僞善性,有所指陳。王坦之的看法是,謙之爲物,固有衍生矜伐的可能,但矜伐者也常是標榜着至公,藉以粉飾自己,所以我們正宜順水推舟,讓至公成爲一種約束力量,來抑止這種人内部所潜藏着的自伐聲勢。王坦之認爲至公的這一點效能,是有它的價値的。關於這個問題,袁宏有《明謙》一文,評及保身之謙的不當,認爲禮敎原是誠的表露,誠於内心見諸行事,這才是「謙」的本來面目。袁宏在理論上,有他的儒敎樂觀主義;在事實上,他的説法等於是給上述那些標榜至公而實圖自伐的人物,作了一次護航。除去以上兩人,另外還有韓伯的《辯謙》内容在折衷二者,指出了公與謙的邏輯上的連續性質與斷層現象。韓伯對「謙」的理解,是停留在常識階段,他的主旨,沖淡了《公謙論》的現實色彩。其次我們要談到王坦之的《廢莊論》。他不贊成莊子信徒所推崇的遺世觀念。然而他的這種反駁,在邏輯上,並不十分立得住脚。他的否定是籠統的,只是爲了給自已的主張找一個相對的立場。他奉的是禮敎主義,但不純屬於儒家;把孔子和老子放在同一層次,以禮敎與自然的融和爲前提,認爲禮敎乃天地自然之公,是超越儒、道的存在,這是他的一個獨特的地方。根據莊子的言辭來評論莊子,這一點,顯示了前文提到的王坦之的清談趨向。王坦之在批此駁彼的時候,是設定了一個終極性的理念,但實際上,我們可以看得出他對俗世的關心;他有一種想法,就是説應該致力於現實政治。這種想法,從理論上説,是要牽渉到「出處同歸」―東晉思想界的一個課題的,可是王坦之在形式方面,却只信奉了禮敎主義,這地方,有他理論建構上的邏輯性的弱點。王坦之的佛敎信仰,似乎是以三世因果的應報爲主體,他把這個當成了一個實存問題,因而認爲道徳修養的現實界努力,乃是必要的。這一點,跟他的禮敎主義倒並不相矛盾。就整體而言,儒,佛,道的這種融合状態,我們可以認爲,它也正反映了當時思想界的一般情況。
書誌情報 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

巻 75, p. 41-110, 発行日 1978-03
ISSN
収録物識別子タイプ ISSN
収録物識別子 05638089
書誌レコードID
収録物識別子タイプ NCID
収録物識別子 AN00170926
フォーマット
内容記述タイプ Other
内容記述 application/pdf
日本十進分類法
主題Scheme NDC
主題 124.9
日本十進分類法
主題Scheme NDC
主題 124.25
出版者
出版者 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
出版者別名
The Institute of Oriental Culture, University of Tokyo
戻る
0
views
See details
Views

Versions

Ver.1 2021-03-01 11:40:44.528704
Show All versions

Share

Mendeley Twitter Facebook Print Addthis

Cite as

エクスポート

OAI-PMH
  • OAI-PMH JPCOAR 2.0
  • OAI-PMH JPCOAR 1.0
  • OAI-PMH DublinCore
  • OAI-PMH DDI
Other Formats
  • JSON
  • BIBTEX

Confirm


Powered by WEKO3


Powered by WEKO3